文章

微服务架构

架构的本质

熵增定律:一个封闭系统,都是从有序到无序,也就是它的熵(即混乱程度)会不断地增加,最终系统会彻底变得无序。

这个理论放在软件系统的演化上,也是非常适用的。一方面,随着业务需求的增加,我们会往系统里不停地添加业务功能;另一方面,随着访问量的不断增加,我们会不断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系统非业务性功能。如果事先不做良好的设计,随着时间的推进,整个系统野蛮生长,就会逐渐碎片化,越来越无序,最终被推倒重来。对于软件系统,我们可以主动地调整系统各个部分的关系,制造“负熵”,保证系统整体的有序性,来更好地适应不断增长的业务和技术变化。这种系统内部关系的调整就是通过架构实现的,所以,架构的本质就是:通过合理的内部编排,保证系统高度有序,能够不断扩展,满足业务和技术的变化。基本的手段,就是“分”与“合”,先把系统打散,然后将它们重新组合,形成更合理的关系。分就是把系统拆分为各个子系统、模块、组件。各个子系统承担独立的职责,内部包含了自身的复杂性。子系统的复杂性对外部是透明的,外部不用关心。合:就是基于业务流程和技术手段,把各个组件有机整合在一起,解决各个点之间的依赖关系,这样就可以定义出系统整体。通过合理的“分”与“合”,系统由原先的铁板一块变成一个富有弹性、结构化。这样,系统的复杂性有效地分解了,系统的有序度大幅度地提升了。

微服务架构

微服务的目的是有效的拆分应用,实现敏捷开发和部署。微服务架构重点强调的一个是”业务需要彻底的组件化和服务化”,原有的单个业务系统会拆分为多个可以独立开发、设计、运行的小应用。微服务架构由一组小型的、自主的服务构成。每个服务都是自包含的,并且应该实现单一的业务功能,它包含以下特征:

  • 服务是一个单一的、可独立部署的软件组件,它实现了一些有用的功能。
  • 在一个微服务架构中,服务是小型、独立、低耦合的;
  • 每个服务都是单独的代码库,可以由一个小的开发团队管理;
  • 每个服务都有独立的持久化机制(不同的数据库)。
  • 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。一个团队无需生成和发布整个应用程序,取而代之仅更新已有的服务即可;
  • 服务之间通过具有明确界限的API来彼此通信,每个服务内部的实现细节由服务隐藏;
  • 服务之间无需共享相同的技术栈、代码库或框架。
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.0 进行授权